4月25日消息,近些年,随着功能不同的各类卫星和航天器数量不断增多,所产生的空间碎片为后续发射任务的轨道规划和运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据环球网报道,在今日举行的首届深空探测(天都)国际会议开幕式暨主论坛上,中国深空探测领域的专家介绍了中国的近地小行星防御计划,并面向全球公开征集首次任务的总体方案以及相关的规划。
中国深空探测实验室系统研究院院长陈琦介绍,我国已提出了近地小行星防御的发展蓝图,并计划在2030年实现一次对小行星的动能撞击,2030—2035年间实现推离偏转,而到2045年前初步具备小行星轨道控制能力。
我国首次近地小行星防御任务有望实现三大科学目标,分别为:揭示撞击目标动力学演化规律,探测目标小行星的轨道特征。揭示撞击目标固有特性,探测目标小行星的形状、大小、成分和结构。以及揭示撞击动量传递规律,开展地形变化、溅射物分布等墙击效应研究。
据了解,去年4月,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表示,我国将着手组建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共同应对近地小行星撞击的威胁,为保护地球和人类安全贡献中国力量。
资料显示,小行星是指太阳系内类似行星环绕太阳运动,但体积和质量比行星小得多的天体,绝大多数的小行星都集中在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带。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轻创业客+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